尽管宋对西夏与金国的战事正在逐步酝酿之中,全国上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战前准备,赵玖也依然在百忙之中,从帅臣们的家中,挑选适龄的孩童。太子即将入学,也是时候考虑伴读的人选。待他们长大,便会成为赵瑗的得力助手。
此刻,赵玖坐在书房内,案上铺满了各种劄子与名册,他的目光在其中穿梭,寻找着合适的人选。他要在这些名字中挑选出最适合赵瑗的玩伴,让他们一同成长、一同学习、一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赵官家也终于下定了决心。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兴衰,离不开人才的汇聚与培养。因此,有了儿子提供的前世记忆,赵玖挖掘并提拔了许多才俊,让他们得以在各自的领域施展才华。不只是为儿子挑选伴读,更有不少人被当今任命为东宫属官,专门辅佐赵瑗。
而这些人最令人瞩目的,便是年方弱冠、新婚燕尔的起居郎兼军事统计司郎中虞允文,赵玖将他任命为东宫讲读;本该随父南下的岳云也被赵玖留在东京,封为带御器械,平日里专门负责护卫赵瑗的安全;而与赵瑗年岁相仿的岳雷则成了赵瑗的伴读。
赵瑗对爹爹的安排十分满意:岳家兄弟自不必说,赵玖对岳飞极为爱重信任,更是将其引为同心同德的同志;赵瑗自前世便极为仰慕岳飞,今生岳飞又成了他的老师,而岳云岳雷亦与赵瑗情同手足。赵玖之所以在岳飞离开汴京后才令岳家兄弟进驻东宫,是因为以岳飞一直以来的自谦低调,肯定会出于避嫌和示范的考虑而拒绝。而赵玖作为皇宋国朝天下万民的君父,且岳飞远在洞庭湖平叛鞭长莫及,如今此事已成定局,就算反对也没办法了。
而虞允文,这位在赵昚前世恢复中原事业中的得力助手,出将入相近二十年,勋绩卓著。前世在采石之战中,是他指挥三军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颜亮,使宋朝转危为安。于赵瑗而言,前世他们君臣共同致力于恢复中原的事业,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这位文武双全的丞相对他的忠诚和支持也是不言而喻的,虞允文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为他排忧解难。然而天不怜人,这位一心北伐也有君王鼎力支持的重臣却没能逃过生老病死,不到两年就卒于任上,成为一大憾事。
那时赵昚也认为虞允文自甘堕落雄心不再,为此心中颇为衔恨,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在埋怨虞允文迟迟不肯出兵,耽搁了北伐大业。直至淳熙四年赵昚在白石进行大阅兵,看到个个兵强马壮,军威严整,这才明白虞允文的良苦用心。可那时的他也在一次次打击下不再奋起,已经没有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而在虞允文死后,朝中再也没有出现像他那样名声卓著、坚决主战的重臣。
这一次不一样了,赵瑗在内心深处默默告诉自己。我们会共同走过这段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而几个年轻人也如赵玖所期待的那样,他们与赵瑗志趣相投,彼此间的相处也日益融洽。有时在练武场上,岳云尽心的教赵瑗骑马射箭,一招一式都透露着严谨与专注。而虞允文则在一旁耐心的为岳雷指点功课,尽管岳雷因为开蒙较晚,学习起来都有些吃力,但虞允文从未有过丝毫的不耐烦。
有时是在书房,赵瑗与虞允文一起深入探讨时事政治,他们的声音虽低,却字字珠玑,透露着对未来的深思与规划,岳家兄弟则静立一旁,聚精会神地聆听着。
有时则是几个小的缠着虞允文,让他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小吴埽之战。每当这时,虞允文总会放下手中的事务,耐心地为他们讲述那段历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已经被那段故事深深吸引。
每每看到儿子与虞允文、岳家兄弟等人其乐融融的情景,赵玖心中亦不免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些年轻人将会是这大宋江山的未来和希望。
不过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建炎六年①五月,岳飞率御营前军平定了南岭一带的诸多叛乱,而当他领军北归,途经江州之时,汴京城内的议和风波如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即便和议最终没有成功,岳节度的心中却依旧如前世的此时一般惊怒交加。
在上一世,和议的焦点集中在那令人瞩目的“二圣南归”之上。即便岳飞心知肚明,在这位与他同心同德、同道同志的官家几乎垄断所有军事大权的情况下,二圣的归来,也绝非能够撼动当今圣上皇位的变数。然而,这样的变动无疑会给官家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与伦理的考验。
那些心怀叵测之徒,必会借机以二圣为旗帜,试图逼迫官家向他们妥协,制造更多的纷争与动荡。而对于官家而言,在本已繁重的政务之上,又需面对清算父兄遗留下来的种种积弊,这无疑会增添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岳飞虽有心报国,却也深感无力。
所幸的是,最终和议虽成,却是金使全盘答应宋廷条件,将靖康之变中掳走的全部俘虏悉数归还,更以京东五郡作为和平的诚意,只为求得与宋国之间的战火能够彻底平息。这一举动,无疑标志着宋金之间攻守之势的彻底逆转,犹如日月更替,乾坤倒转。
曾几何时,宋国在金国的铁蹄下颤栗,卑躬屈膝,忍气吞声。然而今时今日,那些屈辱与痛苦已化作历史的风尘,被岁月轻轻抹去。宋国如今已挺直脊梁,昂首站立,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便是那二圣与众多北狩宗室终于得以南归,他们的归来却并未在官家的心湖上激起一丝涟漪。官家行事果决,如同快刀斩乱麻,毫不留情地代太宗一系的所有皇帝颁布了罪己诏,将他们的罪行一一罗列。此举不仅彻底否定了二圣及其子孙在法统上的合理性,更是昭示了朝廷坚决与金抗战到底的决心与立场。
随后,官家又从太祖一脉中过继了太祖七世孙赵伯琮为己子,并郑重其事地立其为太子,改名赵瑗。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太宗一脉的彻底清算,也是太祖血脉的重新崛起的开端。
自此之后,诸事皆朝着更为光明的方向徐徐展开。官家一生致力于桑树鱼塘,修补黄河,让百姓安居乐业。他矢志坚定,驱逐外侮,力主恢复中华之荣光,让四海之内的邦国皆臣服于大宋的威仪之下。
四方来朝,万邦来贺,官家的威名远播,声震寰宇。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成功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大宋开创了建炎之治,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自此,大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时代。
只可惜,天不假年。靖康前夕,官家虽因那赵构的缘由,未曾获得西军将领们的全心信任,然他身为康王暨天下兵马大元帅,仍旧挺身而出,勇救汴京于危难之中。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官家如第一世的他一般,被那堪称无耻之尤的二圣以“莫须有”罪名投入监狱,遭受了残酷的刑罚折磨。
更为悲惨的是,当废帝赵桓赴金营议和之际,赵玖竟被出卖给了完颜宗弼。在被杨沂中所救并成功逃脱之前,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赵玖所经历的一切,都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禁忌,无人敢提及。而国丧期间,废肃王赵枢却暗藏祸心,意图叛乱。所幸,他的阴谋最终败露。在审讯过程中,他无意间吐露出的只言片语,这才透露出了那段令人不忍卒听的往事。
关于赵玖的那段悲痛至极的往事,虽然只有冰山一角,却如同噩梦般缠绕在所有听闻此事的人的心头,夜不能寐,痛不欲生。得知父亲所受的苦难后,已是九五至尊的赵瑗与妻子郭皇后抱头狠哭了一场。
随后,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报复行动在燕京城中展开,整个国都都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曾经高高在上的废帝赵佶与赵桓,被赵瑗下令囚禁在太庙之中。那里,曾经是供奉先祖的地方,如今却成了他们二人的囚牢。
两位曾经不可一世的赵宋天子,竟在满朝文武百官及皇亲国戚的瞩目之下,如同丧家之犬般,瑟瑟发抖,丑态百出。尚未弱冠的新帝提着刀,一步一步走向他们,每一步都充满了杀意。赵瑗不顾臣子们的劝阻,亲手对法理上的祖父与伯父施以了凌迟之刑,每一刀下去,都是对父亲过去所受屈辱的狠狠讨还。他的眼中闪烁着冷酷的光芒,仿佛要将所有的仇恨都发泄在这两人身上。
此刻的赵瑗,不再是往日贤明仁厚的储君,亦不再是那位沉稳内敛的官家,而只是一个满腔怒火,誓要为父亲讨回公道的儿子。废帝们的惨叫声在太庙中回荡,令人不寒而栗。但赵瑗并未因此停下手中的动作,反而更加狠厉地挥动着刀刃,直到那两位废帝的生命在痛苦中彻底解脱。
而那些被金人俘虏的二圣所出诸位宗室,以及他们所出的男嗣,也未能幸免。赵瑗下令将他们悉数处死,一时间,血流成河,运河的水都被血染红了。就连那些与废帝有着直系血缘的濮安懿王一系子弟也未能逃脱,他们被纷纷问责、除爵,曾经的荣耀与地位,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在那一场雷霆万钧的复仇中,赵瑗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果断狠辣。然而,这场堪称血雨腥风的报复,却成了这位英武而又不失仁厚的帝王人生中,一个难以抹去的污点。
对于此事,他们这些所有跟随赵玖重建河山的老臣也都不约而同的保持了沉默,无人敢言,也无人敢怒。新帝如此大张旗鼓的报复,其目的可不仅仅是为父报仇,更是为了维护世祖的尊严,震慑那些居心叵测、试图颠覆皇权的犬儒宵小。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城狐社鼠,自是对赵瑗的强势又恨又怕,却只能暗自咒骂,但无可奈何。
然而,赵瑗对此却置若罔闻。少年帝王的脸上从未有一丝波澜,只有冰冷与坚定。
可是,谁又能料到,对赵瑗而言,比这更为痛苦的事②发生在了三十年后……而在这场风波平息后,年逾古稀的岳魏王每每想起三十年前的复仇,那些死去的人对赵瑗的咒骂哭喊,都觉得像极了一个阴冷的嘲笑,一记重重的耳光,响亮而刺耳,打得所有人都无所适从。
若当年赵玖并没有英年早逝,若赵玖并未遭遇那些惨不忍言之事,一切又何至于此……而造成这一切的因素,除去那对狠父奸兄的背叛出卖,亦有完颜兀术的百般折辱。每每想到这些,岳飞的心就像泡在黄连苦水中一样,又酸又痛。
尽管第一世,他曾与完颜宗弼这位劲敌在战场上斗智斗勇,甚至因其阴谋算计才最终被赵构所杀,但岳飞却始终未曾将其放在心上。然而,第二世赵玖因伤病早逝,甚至连死后都不得安宁,而在得知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是那完颜兀术时,他的心中便只剩下无尽的愤怒与悲痛。
如今,令岳飞更为愤怒的是,这一世兀术的手竟又伸向了赵瑗!
完颜宗弼狼子野心,他对于联姻甚至是和议的成功与否毫不在意。他是在借此机会试探大宋的虚实,寻找可乘之机。若有可能,他甚至会毫不犹豫地挥师南下,图谋整个宋朝的江山!
对岳飞而言,赵玖是他毕生理想的实现者,他带领了大宋洗雪国耻,收复河山。他是他梦寐以求心怀天下苍生的明君圣主,也是他深深爱慕且无法说出口的秘密,是他的朱砂痣与心头血。尽管岳鹏举知道,自己不该再沉浸在那段无望的渴望中,但午夜梦回时,上一世赵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把养子托付给自己时,那个尽管虚弱疲惫却极力让人安心的笑颜,那种深入骨髓的思恋便如潮水般涌来,无法抵挡。
而对于赵瑗,岳飞则有种莫名其妙的责任感。这个如今尚且年幼稚嫩的孩子不止是第一世他眼中的希望,曾经期盼的中兴君主,更被他视为与赵玖之间唯一的联系。岳飞僭越的将赵瑗视为他和赵玖的孩子,承载着他们共同的期望和梦想。尤其在宗师的信中得知官家将他的两个儿子岳云与岳雷调到赵瑗身边,并得知两个孩子与赵瑗相处得十分融洽,岳飞的心中再次泛起了波澜。他知道,这是赵玖对他的信任和认可。
因此,即便是在醉意朦胧之中,岳飞仍然坚持上了那道反对议和、坚决主战的札子。此时的大宋,国力昌盛,民心所向,岂能再向那金人低头求和?
他所要守护的,不仅仅是这片大好河山,更是那个深藏在心底的人,以及那个承载着他们共同梦想的孩子。
岳飞遥望远方,那是汴京的方向,也是他心中永恒的牵挂。
是时候回去了,回到那个需要他、等待他的地方,继续他的使命,守护他所珍视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