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的话揭开了如意心底最不愿面对的,最不愿启齿的难堪,甚至是羞辱,纯粹属于哪壶不开提哪壶,因为如意知道在褚遂良眼里,自己就是一个居心叵测的,不择手段的,千方百计的回到皇宫有所图谋的坏女人,也许在世人眼中也是这样,不然她为什么会四进皇宫?
说来还真是坎坷,论整个后宫哪个妃嫔有如意这样丰富的进宫经历?那四进皇宫不是有所图谋是为什么?所以这一切的风波就是如意自己的预谋?这就是褚遂良的言外之意?所以这就是受害者有罪论?
可是纵观如意的四次进宫,她自己又有多少选择的权力?第一次进宫就是普通的采选良家进宫,目的也只是单纯的做宫廷女官,依靠自己的女儿身出人头地,让自己的娘杨氏不要再被同父异母的兄长欺辱,并无大志;第二次进宫是从高句丽和李治逃回来之后,她身份还是皇帝的才人,不回后宫去哪里?只是她的第三次进宫从先帝的才人成了李治的后宫,这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一次,可是她没得选,因为她卷进了皇后和萧未央的争宠之中,娘亲杨氏也因为如意和萧未央的恩怨被牵连,最终被武家兄弟再次赶出武氏,在已经得罪萧未央的情况下,如意不得已答应了皇后要求她进宫和萧未央争宠的事,虽然其中有对萧未央复仇的想法,但何尝不是不敢得罪皇后?她只能选择“心甘情愿”的做皇后的棋子,换句话说如意没得选,皇后和萧未央她只能二选一,却因此背负了乱了伦理纲常的骂名,只不过这在如意进宫之前就已经想到会有这样背负骂名的结果;然后就是第四次进宫,如意被牵连进高阳公主意图让李治赦免魏王李泰回归长安的事,不曾想这件事会以高阳公主谋逆结局,这样如意又有了洗不脱的嫌疑,现在这一切都成了褚遂良的说辞,所以以此类推,这一次安思定公主的死如意自己未尝没有嫌疑,毕竟从始至终如意都是一个居心叵测的人。
如意没想到素来以公正为名的褚遂良会这么思考这件事,这不是如意记忆中的褚遂良,如意道:“大人,这就是你断案的方法吗?”
褚遂良道:“案卷,证人,证词都记录在内,这不是断案是什么?”
如意道:“那为什么我的证词就不算证词呢?难道我还能加害自己的女儿不成?”
褚遂良道:“你的证词已经被这些证词否定,所以你的证词就是伪证,这还是念在你经历了丧女之痛和失魂之症才不追究你诬蔑皇后娘娘的事,至于加害安思定公主,我们也已经审理清楚,是出于刘贤妃对你的嫉恨,你不该觊觎李忠皇子的太子之位,所以刘贤妃才会做出加害安思定公主的事,说来这也是你咎由自取,不但可惜了安思定公主,还害了刘贤妃,让太子失去了生母,所以武昭仪你应该自己反省,悔过,如果不是因为你的原因,哪来的这么多的风波?刘贤妃有罪,你也不能说是清白。”
如意没想到自己没等来女儿的清白,相反还被褚遂良指责,甚至泼了这么多脏水,这就是李治承诺自己的公道?
如意道:“所以我的女儿被人加害就是这么简单的结果?哪怕我明知道刘贤妃不是这件事的凶手?”宴会上女儿就死在自己怀里,当日发生之事如意刻骨铭心,这会是她一辈子的梦魇,结果经过褚遂良的调查自己说的话居然是伪证,宴会上凶手的证词反而成了“真相”,刘贤妃只是她们的替罪羊,所有凶手都能够逍遥法外?
褚遂良不悦道:“臣还是希望武昭仪能够慎言,刘贤妃是杀害安思定公主的凶手,这是经过数位大人共同审议的结果,不是你的一家之言就决定谁是凶手,更别说我们不信所有娘娘的话,难道就信你一人不成?你这到底是想找到凶手还是想借着这件事扰乱整个后宫?你难道给后宫带来的麻烦还少吗?你就算有什么心思也希望你能替皇上考虑考虑,皇上的后宫是整个后宫,不是你一人的后宫,还有皇后娘娘,淑妃娘娘,德妃娘娘在上,以及众多娘娘,而你只是二品的昭仪,你要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应该的位子,少做一些令人嫉恨的事,俗话说家和才能万事兴,皇上是天下人的皇上,皇后娘娘是母仪天下的主母,皇上的家事都在天下人的眼里,为臣者就是要为皇上排忧解难,所以希望武昭仪不要再惹是生非,作乱后宫,不要毁了皇上,毁了大唐的基业,这是臣的肺腑之言,希望娘娘勿谓言之不预也。”
如意死死的盯着褚遂良,一开始她还认为褚遂良是来和自己说明安思定公主被加害的事,但话说到这里如意哪里还不明白褚遂良的言外之意,说安思定公主被害是表,告诫自己不要再闹事才是真,因为自己就是扰乱整个后宫的根源,什么真相,什么公道,也许从一开始褚遂良就认定自己才是引发安思定公主被害的根源,甚至他们哪怕知道并不是自己的原因,但为了维持后宫的稳定也会做出这样的处置,所以这哪是断案?只是给自己一个闭嘴的结果罢了,而警告就是让自己接受这样的结果,不要再用这件事扰乱后宫。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意问道:“所以大人以为后宫的稳定是比我个人公道更重要的东西,哪怕对我来说这样的结果并不公平,但这就是朝廷各位大人的处置结果,因为只有我微不足道。”
是啊,只有如意微不足道,出身小门小户的武氏,爹早死娘被逐,可谓是无根止水、无家可归,这样的出身也许还比不过宫里的侍女,却偏偏被皇上独宠,所以整个后宫目睹自己的女儿遇险都是无动于衷,所以所有人都在作伪证,所以哪怕自己知道加害女儿的凶手是谁也没用,因为无凭无证。
褚遂良道:“如果昭仪这么想臣等也没有办法,但这就是臣等调查出的真相,人证物证俱全,此案已结。”
如意道:“哪怕我不认同这个结果,大人也会逼着我认了?”
褚遂良道:“臣理解昭仪有这样那样怀疑的心理,但臣还是希望昭仪尽早抛开这些虚妄的猜测,能够早日走出安思定公主殿下殁的悲痛,唯有这样昭仪才能真正的明白事理。”
如意道:“你们这样玩弄是非真的不拍将来遭报应吗?”
褚遂良道:“放肆,你冤枉皇后娘娘不够,难道还要诽谤调查此事的诸位大人们吗?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这样飞扬跋扈了?”
如意看着跟多年前判若两人的褚遂良道:“我的出身是卑微的,我的进宫是卑鄙的,所以我的人就是卑劣的,哪怕我现在说的是实话也不配为实话,那大人今天过来的目的是想对我恩威并施,让我揭过此事?”
褚遂良看着如意道破自己的来意,现在他巴不得二人之间从来没有过交集,不然现在他也不会有清名受污的危险,“这也是我后悔的原因,我宁愿当年没有这个恩。”
如意惨笑着道:“既然如此,那我就与大人恩断义绝。”
该说请的都已经说清,褚遂良也不再停留,一句“臣告退”就离开这里。
褚遂良走后是如意无力的悲泣。
这是什么公道?随便找一个替罪羊就告诉自己这是真凶?可怜的还是跟自己一样无权无势的刘贤妃,这么一看就知道为什么替罪羊是她了。
实际上如意和刘贤妃才是同病相怜,二人都是后宫里无权无势的人,都是依附皇后生存在后宫,都是依靠自己的儿子改变命运,并且如意不得不为自己考虑想要让自己的儿子李弘取代李忠的太子之位,这就算穷苦人为难穷苦人了,所以褚遂良说这就是刘贤妃的杀人动机,所有人都会信,只有如意不信,因为刘贤妃并不是一个有心思的女人,说白了就是有点胆怯自卑,什么都不敢想只是以皇后马首是瞻,不然刘贤妃也不会被宫女们背地里嘲笑穿上娘娘的衣服也是穿着娘娘衣服的宫女。
但她现在为了自己的儿子就愿意做这个替罪羊,她这样的做法如意能够体会,就像之前因为李忠“犯错”皇后想要放弃对李忠的收养,这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流言,刘贤妃就已经跪在皇后的凤仪宫门前请罪,请求皇后娘娘责罚自己原谅李忠,并且还是两次,所以这一次刘贤妃做这个替罪羊如意一点都不感到意外,就像前两次一样,只不过这一次刘贤妃恐怕会死了。
可笑的是如意和刘贤妃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任由皇后拿捏的棋子,现在二人皆是皇后的弃子,刘贤妃用巫蛊之术加害公主必定难逃一死,而自己死了女儿,后宫所有人都是赢家,只有两个出身卑微的女人是输家,这是什么世道?并且现在如意已经得罪了皇后,淑妃,还因为安思定公主见死不救之说算是得罪了整个后宫,以后只怕会举步维艰,寸步难行,甚至可能会像女儿这样死的无声无息,如果不想死,那就只能换个活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她想活,她还想替女儿复仇!
此时的紫宸殿长孙无忌也是很难说服李治接受这样的结果,最终长孙无忌恨铁不成钢的道:“皇上,现在安思定公主被加害一事,这已经是老臣以及诸多大人认为最合理的结果,老臣作为先帝驾崩前的托孤之臣,受先帝遗命辅佐皇上治理朝政,是不会看着皇上在一件错事上一意孤行的,诸位大人也不会看着皇上为了一个昭仪的一家之言胡作非为的,皇上不要忘了武昭仪此人在上一次意图倾覆东宫之事中我已经算是手下留情,如果这一次还是她惑乱后宫那就别怪我心狠手辣。”
长孙无忌说完之后就离开了紫宸殿,不管是他还是李治都需要冷静一下。
李治震惊的看着自己的舅舅,在他的记忆中长孙无忌从来都是沉着冷静,少言寡语,喜怒不形于色,很少有这种急言令色的情况,尤其是对李治,李治是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长孙无忌也很是宠溺自己这个最小的外甥,很少有责备,在李治继位之后长孙无忌更是把握君臣之礼,哪有现在这样强势的时候。
长孙无忌离开紫宸殿后并没有离开皇宫,而是来到了皇后的凤仪宫,皇后也算是这件事的当事人之一,并且皇后还亲自上门自证清白,那么按道理长孙无忌过来说一下事情的处理结果也是道理。
王婠始终微笑着听长孙无忌的叙述,什么刘贤妃出于嫉恨加害武昭仪的女儿安思定公主,什么皇后的侍女被刘贤妃蛊惑被皇上人赃并获,这一切并没有出乎王婠的意外。
王婠早就预知到了这样的结果,可谓是胸有陈竹,但还是笑着对长孙无忌道:“本宫谢谢监国大人还本宫的清白,不然还真的会被一些宵小谣言陷害,真是人心隔肚皮啊,没想到本宫一直以诚相待的人会造谣加害本宫,一直跟在本宫身边的人会打着本宫的名义为非作歹,幸而有监国大人明察秋毫,这是本宫之幸,大唐之幸。”
面对王婠的恭维长孙无忌面不改色,而是接着道:“不管这件事里面有没有皇后娘娘的参与,后宫生乱都是皇后娘娘的失职,娘娘还是要自省一下,老臣不希望后宫还有什么让皇上烦忧的事情发生,还请娘娘谨记。”
王婠的微笑一下子凝固在脸上,什么叫不管有没有自己的参与,所以在长孙无忌的心里自己与这件事摆不脱干系,但长孙无忌并没有追究此事,只是警告自己一下以后安分守己?
这就是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王婠自以为自己的手段高超,却依旧被长孙无忌看在眼里,他可以不追究,但并不代表不知道不理会,他只是为了大局考虑才会做出现在的妥协,并不想被王婠当做傻子。
虽然长孙无忌不知道王婠这个皇后为什么会加害武昭仪的女儿,但长孙无忌不想再有其他事影响他和李治的关系,所以才会出言警告王婠。
长孙无忌离开皇后的凤仪宫之后就向着长孙德妃的寝宫而去。
在负责恭送长孙无忌的宫婢回去后,王婠冷笑着问:“我们的监国大人去哪了?”
宫婢道:“奴婢看长孙大人的去向,约莫着应该是去德妃娘娘的宫里了。”
王婠道:“去吧太子带过来,本宫想太子了。”
宫婢走后王婠开始疯狂的大笑起来,笑了良久才停下来。
冷笑着自语道:“哈哈,我们的长孙大人还是不死心啊,还等着德妃诞下皇子呢,哈哈哈,而我只是临时替代德妃做临时皇后的木头人,可惜可惜,长孙大人的谋划要落空了,而我,将有皇上唯一的太子,李忠会是我的儿子,只是属于我的儿子,我一人的儿子,哈哈,我有儿子了,我的儿子是太子,你们都不是!你们没希望了!”说完又疯狂的笑了起来,直到癫狂。
为什么,因为王婠知道德妃永远都不可能有孩子了,就像自己一样,这是李治人为的阴谋。
还有就是儿子是王婠心中永远的执念,她知道自己不可能有儿子了,但她需要一个儿子来稳固自己皇后的位子,所以她选择了李忠,也选择过李弘,选择李弘的时候她想要除掉如意,选择了李忠她就要除掉刘贤妃,她要让儿子只属于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刘贤妃对王婠唯命是从依然被陷害的原因,刘贤妃做了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