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吃一吃苦是有必要的,我觉得。
但前提是什么样的苦很重要。
有些苦,是锻炼人的心智,磨练人的意志力,提高人对这个抽象世界的包容力。
——这种苦,是经历后,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是历经炼狱,心尤良善。而不是,世界痛咬我、我便毁灭世界。
但有些苦,就显得没有意义,当然在这里我不会举例子说,自行代入。
搞创作的,往往把苦难跟艺术联系在一起,越是摧残,越是璀璨,实则,并不是这样的。
艺术是高于生活的,是需要生活的滋养的。
当一个人,连基本的吃穿住行都成了问题,那么,他肯定没有心思去搞艺术创作,一定忙着奔波,忙着填饱肚皮。
我曾看过有人比喻,艺术不是血,而是一个人笑起来脸上那两酡腮红。
觉得很准确。
因为艺术若是见了血,那就是革命了,那就是战争,暴力,杀戮,利益冲突。
也许,艺术只是一种情感,能引起广泛的人为之而共鸣的一种情绪,各种各样。
若它打动了你,姑且算是,若它打动了很多很多人,并且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历久弥新,可供鉴赏,那么艺术。
真正的大师,是跨越了历史,时代,阶级,而留下来的经得起考验的作品。
当然,这个时代偶尔不是那么严格。
哪怕有些作品,标榜自己是艺术,也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在一段时间里甚至被人追捧被人夸值得……
但是它经不起考验。
金子可以发光,但唯真金才不怕火炼。
。。。
偶尔,我也以为自己不是块普通的石头,甚至也像故事主角一样,在经历了命运堆砌的苦难后,告诉自己要发奋图强,争取将自己锻造成一块金子。
连泪,都已经学着过多的隐忍,而忘记了怎么落下。显然,我成长了一位连哭泣都会觉得矫情的成年人。
那些在枕头上偷偷发泄的,才是人生。
同样的,不得不说,艺术终究是高门槛,无论是它的创作者,还是追随者,都只在这个世界上属于很少的一部分人。
我喜欢刷视频,但很少,我会觉得它们是艺术,更多是精神榨菜,看过一次,就遗忘了。
其实写网文也一样。
多数只是榨菜,偶尔会冒几个国宴出来。
是了,我这个犟种,自不量力的小人物,妄想创造出可以让人细品的国宴出来。
偶尔,看到别人的菜被口耳相传,真的会嫉妒得发疯,会急躁得落泪,像是憎恨自己为什么不是那个手艺好的厨子。
这种愿望,督促着我,鞭策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对这一行抱有疯狂的期待和野心,我甚至将它视为我这个人生阶段的光。
仿佛只有敲下这么几个字,才能证明我今天没有白活,甚至这些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利益的字,也成为了我也曾绽放的勋章。
我畸形地,而又无助地,甚至疯狂地,病态自恋地,每次觉得累,都要用黑白文字来宣泄心中的苦闷——因为我无人倾诉,只有音乐,才是我唯一的朋友。
我忍受孤独,但这也意味着,我从来不孤独,失去了,同时我拥有了。
我无话可说,却又在无人处谈天说地,哪怕没人倾听,但我可以一直说啊说。
盛大的风景下充斥着风和自由,我孤身一人,我无比洒脱,我走在路上,却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