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一下准备探讨的四部电影。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意大利的。二战背景,一个死了老公的美丽女人被同镇女人排斥,被男人觊觎并羞.辱,视角是由一个偷窥她的少年展开的。后来,女主角玛莲娜老公回来了,众人跟她和解。
色戒:改编张爱玲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为背景,讲述女大学生王佳芝利用美色接近汉奸易先生意图行刺的故事,失败后被打死。
三夫:讲述了一个奇特的妓女,跟他的三个丈夫,在香港的一条船上生活的故事。(女主角凭该片,获得第13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奖)最后画面变成了黑白,女主角披着红披风,被解析说,代表香.港当.局摇摆不定的统.治让人反感……
可怜的东西:魔幻现实主义。疯批科学家救了个落水女,把婴儿的大脑移植到了她身上,女主角智商处于婴儿但拥有成年人的身体,一路放飞自我,去卖.淫跟各种男的做.爱,最后反杀了前夫,觉醒了女权???
四部片的共同点是,都是女性题材,也都有点情色部分,且还都含沙影射了zz背景。
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私人感受,随便杠,不负责讨论,不参与吵架。
一、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剧情很完整,用小男孩的视角去展示女主,拍摄方式也多次采用“猫眼式手法”将偷窥的感觉展示得淋漓尽致。
导演,不得不承认他很会拍美人,无论是女主走路时丝袜的腿痕,还是女主用柠檬汁按摩胸部时的妩媚……
都没办法掩盖他的爱男之心,同样的裸戏,在男孩主角去理发店第一次成为男人时,导演用妓女的腿遮挡,对男孩的隐私部位做到了尊重,对女的却没有。
(你杠就是你对,私人感受,不负责讨论)
色调偏暖,看起来像大地色,但我觉得更像一种大漠戈壁式的荒冷凄凉,符合那种家国战后的破碎感。导演也确实赋予了女主角地母式的气质和性格。惨而倔犟,苦苦地用尽了自己的方式挣扎。
美,每一帧都是美的。
解析说,女主角就代表着意大利,在二战时被他国觊觎并肆意妄为划分的弱势。
亡夫未归,女主角先后委身多个男人,在剧情里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她的无能为力,还有造化弄人。
从被性.凝视,每次出门都垂着眼睛。到彻底放下清醒堕落,当了德军的妓女,黑衣红唇浓妆艳抹,被所有男人点烟那天,令人叹惋。外敌败了,她又被同镇的女人拉出来,当街剪头发、撕衣服,进行荡.妇羞辱。
最后,女主原配回来,曾风华绝代的美人脸上被岁月留下沧桑,变得朴素,出来买菜,终于被曾伤害过她的女人们抱以善意。
最后的最后,跟深爱但弱小的男主角说了唯一一句话:祝你好运,玛莲娜女士。
让人泪奔,这种“喝了半辈子中药说不苦”的释然,简直让人恨不得跳进去捏死导演。
令人共情,动人的一段无疾之恋。无论是就剧情探讨,还是抒发了导演的爱国之情,都能深深地感受到那种真切又纯粹的情感。
这样的片,实在太少,一般堕风尘的桥段就很考验创作内涵功底,无论角色是否被救赎,都无一例外会被诟病。对女演员来说,更可能会成为从业污点。
但,该片情色,但也不单单是色情。
那么多同题材的尝试,没有被超越,可想而知含金量。
二、色戒。
只看过李安导演这一部,有空再品鉴别的。
色调美,光线美,各种拍摄构图也美。
感觉这是演员最美的一个造型了没有之一。(这是可以说的吗?哈哈)
客观地说,汤唯肯定不是大美女,接这部片,据说是她实在是无戏可拍了,孤注一掷。演员这个行业确确实实是很吃建模的。
不得不说每个人都是有舒适区的,这个片过后,这位演员的事业乘风破浪,确实,都说她是一张很有故事的脸,尤其适合现代风,外加上她的演技,实力派选手,千人千面。
祝好。
说回色戒。
王佳芝给我一种头脑空空的感觉,看别人评价,说她是个没有家国情怀的人,因为易先生给了她认为的爱(无关鸽子蛋)所以她宁可背叛组织也要救下这个大汉奸。
然后被整死了。
我简单地评价她恋爱脑,但深挖,这个角色是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人,我这么认为。
片中几次床戏,分析有说,这是剧情的体现,暗示了他们随着肉.体的碰撞反而将心比心……当然也有其他声音,疑问:一定要这么拍吗?不能用其他方式体现吗?
我多心一搜,张爱玲的这本小说才三万多字,有没有一种可能,原文剧情太少,对于电影的篇幅来说短了,只能用意识流体现?
我不认同“日”久生情。
性or爱,我觉得是两个东西。
一直以来,各种文艺创作体现中,都将“性”作为一种奖励机制,但我却多心,在《肖申克的救赎》《霸王别姬》中……都将性作为一种惩罚机制式地压抑。看过的都懂。
在歌颂爱情的篇幅中,或多或少也会参杂其他社会问题,或阶级,或战争,或别的什么……总之就是爱情作为人生的调剂品,而非必需品。
我猜测,这也是色戒与众不同,张爱玲小说被认可为文学的原因。王佳芝用她的死证明了,男人的嘴,骗人的鬼。
三、三夫。
有种粗制滥造的荒诞感。
看完后,让人费解,让人难受,让人隔应,让人恶心,当看到最后一幕解析说,这是用于嘲讽当年香.港当权行事的蛇鼠两端……
我大彻大悟,原来如此,好片啊!
巧克力味的屎、跟屎味的巧克力,其实都一样啊,对不对?
该片女演员不是国人,获奖但只是提名。我犀利地说,该片中她的形象让作为观众的我全程地铁老人看手机,由于表演得太过惟妙惟肖真实,让人产生了强烈地共鸣同情感。
我偷偷说,这位男导演,你不懂美啊。
其实要说,色戒又有什么剧情?恋爱脑爱上被汉奸后被枪毙了。但是跟三夫一比,两道菜可能口味也类似,但前者很显然在五星级大酒店,后者就是妥妥的手抓路边摊。
难吃啊,这部片太难吃了。
my eyes!!导演你应该支付观众精神损失费。
*******
deep seek说的:
该导演,业内被视为“香港底层社会的影像诗人”。
1.个人风格
聚焦边缘群体:妓女、古惑仔、移民、贫困家庭等底层小人物。
隐喻社会议题:通过个体命运折射97回归、阶级矛盾、身份认同等宏大命题。(如《去年烟花特别多》中的退伍英兵)
2. 美学特征
纪实感拍摄:常用手持镜头、自然光、非职业演员(《香港制造》全素人出演)。
超现实笔触:在写实中突然插入荒诞符号(如《三夫》中的巨型鱼、《香港有个荷里活》的猪头)。
cult元素:暴力、性、脏乱场景的直白呈现,挑战观众舒适区。
3. 叙事手法
反类型化:拒绝商业片套路,结局常留开放式悲剧(如《细路祥》的孩童视角下的□□故事)。
拼贴结构:多线叙事与碎片化剪辑(《人民公厕》用厕所串联全球边缘人群)。
4. 国际影坛认可
威尼斯、柏林、釜山等国际电影节常客,被誉为“亚洲独立电影的代表人物”。
《香港制造》被《时代周刊》评为“1997年全球十大佳片”。
赞誉:王家卫称他“用垃圾拍出了钻石”;杜琪峰欣赏其反叛精神。
批评:部分评论认为其作品“过于粗糙”或“刻意贩卖底层苦难”。
******
美其名曰,现实主义,荒诞,黑色幽默。
……难评。我以为他在猎奇,标新立异,想出名想得奖想疯了,就是去开拓所谓的小众题材,方便搞黄色——这种创作者,跟自媒体上搞抽象的有什么区别?
(杠我?杠我我就立马滑跪)
这种题材也有同行衬托。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周星驰是周星驰。
还有,追求奖项提名镀金。
张艺谋导的《金陵十三钗》中的女主,跟神父那场床戏,就是为了想冲击奥斯卡。
懂?奥斯卡是外国的,想得外国的奖,就要给歪果仁看他们喜欢的,所以什么诺贝尔也算,什么其他奖项其实也是一个道理。
这个世界,立场无处不在。
电影圈其实很会取巧,尤其乡土题材,红色题材,其实本就蒙上了一层便利。
乡土题材,覆盖着一层苦难伪装,红色题材暗示了zz投诚可能容易过审,但是真正有技术含量的题材,动画,科幻,仙侠甚至武侠……有,少,垃的多。
乃至于本文提到的女性题材,我国没有,有女导演,但被诟病深度不够,营销式轰炸外加成功商业化,叫座,不叫好。
客观讨论。(杠我?杠我我就立马滑跪)
四、可怜的东西
问剧情?色调不错。问人物?色调不错。问服化道?色调不错。
长着婴儿头脑的成年躯体女主,靠卖.淫,接触到了上流阶层,片中轻描淡写地略过了她看到穷人的悲悯,然后回过头,继续跟各种各样的男人乱.搞,还被女的口。
最后在广场上听了课,拿了书,大彻大悟,对日到日到爱上了自己的男主,说:“我是我自己的生产资料。”觉醒了女性意识,回家反杀前夫哥,然后跟科学家缝合脸爸爸和好。
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还有一部《水形物语》也是,讲的是女保洁在实验室工作跟个人形怪物爱上了,超爱,甚至还拒绝了科学家老板的表白。
一段惊天动地的人兽之恋。
感觉真的,奥斯卡好像断代了……以前的迪士尼还有冰雪奇缘,现在的迪士尼成了黑皮白雪公主。以前的奥斯卡还有泰坦尼克号,现在的奥斯卡变成了可怜的东西。
一部电影,只会当优秀的调色盘,没点内涵,就像盘摆得精致但吃起来乏味的菜。
花哨,但并不好吃。
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历史的尽头是虚无主义,那么艺术呢?我认为应该是,生活。
演可怜的东西这个女演员,还拍过《爱乐之城》据说是拿了很多奖的,比较正常那种。
我猜测,会不会因为从业过早碰到了天花板,然后想突破,所以导致认识上出了偏颇?……但目前看来,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真的没法被模仿。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也许当某天作为创作者的你爬到了这个阶梯的尽头,不妨回归生活,自得其乐。
尤其是艺术,这种吃天赋的行业,唱歌,画画,写作,任何创作类,都需要灵光乍现的那一瞬间无师自通。
我私以为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调动情绪。
任何形式都不例外。
这种情绪,最好是积极的,开心,喜悦,高兴,愤怒,感动,悲悯……而不是,抑郁,疯癫,恶心,隔应,猎奇。
情绪化黑泥产物≠创作。
随口一唠,供君鉴赏。
谁的创作,能获得更多人的共鸣,谁就是下一个时代的弄潮儿。
共勉。